奔跑的黄蔚
本书选取了15名优秀女性作为采访对象,希望给更多的读者从中得到启示,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
桥中的创始人及总裁黄蔚女士,很荣幸作为校友代表接受了采访,并且校方将其自传收录在了本书中。本文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展现了黄蔚的人生态度、人格魅力、思维方式,体现了她的优雅、智慧和美丽。
概述
黄蔚,1976年出生,现任上海桥中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1994年考入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毕业后相继受雇于海尔集团和美国通用电气GE/FITCH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作为国内设计界的知名人士,黄蔚女士通过在公共论坛、研讨会上发表演讲以及在高校开办讲座等活动建立了良好的业界声誉。同时她还组织和领导翻译众多设计研究案例成果,在专业领域发表过多篇论文 。
她的设计实践能力在海尔集团设计中心(QHG)工作的期间初显锋芒,共获得外观设计国家专利共25项。经选拔,她东赴日本GK设计集团学习设计方法及管理,并将其运用于多种海尔产品的开发设计中。此后她受雇于美国通用电气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区的市场总监。任职期间,她获得了融合市场理解和设计专业知识的全新理念,并且积累了广泛而深厚的行业资源。
她在许多国际国内著名设计大赛中担任评委,包括: Core 77、Spark、Pentaward、iF Design Award China、CCTV创新盛典、红棉奖、伊莱克斯全球工业设计大赛等。丰富的大赛组织和评审经验使得她成为中国年度“最成功设计大赛”的发起者之一。
同时,她还是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成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并于2012年被广告时代杂志评选为“中国最受瞩目的女性”之一。
黄蔚的公司坐落在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区,一个闹中取静的20年代老房子。面积很大,有非常漂亮的办公空间,到处可以看到“红色圆点”的元素。“这些红色的点点,就是CBi(注:桥中公司英文名的缩写)的‘i’上的圆点,象征着灵感。”黄蔚向我们解释道。
公司是个小联合国,有着不同肤色和国籍的员工。有的埋首画着图,有的则端着杯咖啡在沙发上小声聊天,还会笑眯眯地举手对你说声“Hi”。
办公间几乎没有门,所有房间都是以玻璃墙造型的形式相对隔开来,脱离了墙的束缚。
“我不喜欢墙”。黄蔚说。
“我是个坏孩子”
“我是个坏孩子。从来都不是好学生”。提起学生生涯,黄蔚耸耸肩。
相比于大多数成功人士自学生时代就十分漂亮的答卷,黄蔚的一路成长真可谓是“非典型生长”。
“我很叛逆,我从小就很叛逆,上中学的时候就没少惹事。爸爸妈妈让我干啥我偏不干啥,他们叫我往东我偏往西。”小时候的黄蔚,不受管教,没少令家长和老师头疼。
从小就不是认真读书的类型,从小学到初中,那时的她从来就没专心干过什么事,始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习。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初二,她因为成绩太差而不得不面临留级的尴尬。跟着本来是她的学弟学妹们一起上课,让她的自尊心大受打击。这让她第一次明白了挫折的滋味,同时也激起了她好好学习的斗志。在经历了一番努力后,她的成绩“唰”的一下就上去了。
到了高中,她的成绩才真正变好起来。是因为她的爷爷曾许诺,谁能拿到班级的综合第一名,就奖励自行车一辆。冲着这个诱惑,她轻轻松松就得到了第一名。“那时候我就特别骄傲,觉得没有比我更聪明的人了,别的同学那么用功,而我是想变好就可以变第一名的那种。”带着这种骄傲,黄蔚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学的工业设计系。
进入大学,黄蔚依然我我行我素。由于有着扎实的美术基础,黄蔚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专业课成绩一直数一数二。她的专业课有一半是全班第一,另一半肯定在前三。可她不怎么受欢迎,她仍旧骄傲,一意孤行。“我是非常桀骜不驯、很有个性的一个人”,她笑着这么评价自己。“当时我们班上好像没有男生喜欢我的,而我觉得别人不喜欢我,是因为妒忌我。”
临近毕业时,她开始思考未来。她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自己这样的性格是不适合走出社会的,她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于是,她开始思考如何转变自己,给自己进行了一个定位,“我希望把我性格中优秀的东西要能展示出来,同时把一些不好的东西要能够尽量的去克服。人本来就是善和恶,Angel(天使)和Devil(魔鬼)之间的一些选择。如果你用自己的善、好的方面去交换它,就会变得很好;让恶的、不好的方面去滋生的话,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弱。所以说,我仔细地分析了一下,我性格当中到底哪些是受人欢迎的,哪些是好的,我尽量去展示它。有一些很骄傲、很狂的一面,进了公司以后不要再这样做。”
就是这个重新定位,令毕业前的黄蔚和工作后的她判若两人,也为她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我走的路都是自己figure out出来的。”
“我走的路都是自己figure out出来的,而不是因为别人让我这么走的。我必须是自己想定了,我才会去走。”黄蔚说。
当年的她,凭着出色的专业成绩,顺利进入了海尔公司。和同时进公司的一千七百多名大学生一样,一开始,她并没有受到公司重视。他们被安排到公司车间,一律从事打包工作。
然而,她不甘心就这样埋没自己的才能,利用空余时间,从参与海尔冰箱的包装箱设计开始,她逐渐在海尔小有名气。“我是同时进去的人中最早变成优秀典型,编进企业文化手册,被张瑞敏拿出来宣传的。我做的设计也被大量投产,变成效益。”她的成功有目共睹,在海尔的短短几年,她就获得了25项专利,年纪轻轻就做了海尔设计中心的项目经理,后来还被选为优秀设计师赴日本GK设计集团实习。
尽管很多人认为她在海尔会是个人物,但她还是决定离开。
旁人都劝黄蔚不要放弃,可她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海尔,我认识到我不想这样做设计。作为一个大企业的设计师,其实是一颗螺丝钉,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一些设计想法。大部分大企业还是以领导的意志为主导,然后设计师去把它实现,发挥空间有限。”
“我是一个设计师。”她说。
黄蔚离开了青岛,去了上海。2000年,她考入了同济大学建筑系继续念工业设计。
Never Take NO for NO
同济毕业后,黄蔚成功进入GE(美国通用电气)控股的一家国际性设计咨询公司GE/Fitch,成为GE/Fitch的中国区市场总监。
说起这个职位的来由,她笑称,那是一段很神奇的应聘经历。
最初对GE产生兴趣是由于一档访谈节目,当她看到海尔总裁张瑞敏谈起崇拜的人时,提及美国前通用电气的董事长杰克·韦尔奇,她便深受激励,萌生了供职于GE的念头。说干就干,行动派的她立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搜寻资料。
当时GE/Fitch并没有公开招聘工业设计师,也没有在上海有分公司。在翻遍GE中国的网站和各方面招聘信息,均一无所获的情况下,别人或许就放弃了,而黄蔚却绝不就此止步。
她灵光一闪,想到了在海尔工作时候建立人脉或许有些帮助。于是,她便主动联系在GE工作的友人。当得知GE/Fitch的亚太区总裁频繁从国外来中国拜访客户时,她果断抓住了这个机会,请求友人引见。为了能给老板留下好印象,她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从Fitch 的网站,GE的书到杰克韦尔奇的自传,都烂熟于心。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其时恰逢GE/Fitch的副总裁要到深圳去做一场会议的演讲。于是她就特地飞到深圳去参加这个会,以参会者身份去跟他接触,努力建起他对自己的印象。“可能一般求职的人都不会这么去做的,但是我愿意为我自己想要的东西去争取。”结果正如预期的那样,她很成功地建立了副总裁对她的好印象,为自己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后来GE亚太区总裁亲自来上海跟她谈了一个小时,对黄蔚十分欣赏,决定在上海开一家分公司,并设立亚太区市场总监一职。于是,她便成为GE/Fitch在中国的第一个人。
“自己想要什么要很清楚,不要‘Never Take NO for NO’,别人说NO,要想一想是不是真的是NO,怎么样把NO变成YES。”
她非常自信:“这个岗位是我自己创造的,根本不是一个公开招聘的岗位。如果GE有这样一个岗位,通过公开招聘的渠道,我肯定进不去的。第一,我没有留学经历,第二,我没有相关外企工作的经验,第三我没有做过市场,他们不可能会聘我的。但,我自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职业机会,也为Fitch创造了一个机会。”
尽管GE/Fitch给了她很好的发挥平台:仅仅两年时间,令她不仅在专业水平上有了飞跃,更是获得了视野和层次的提升。
黄蔚还是再次选择了离开。
“我和老板对中国商业的设想不太一样。我很有野心,想把它做好做大,而他只是想在中国开一个小团队,没有更强的拓展欲望。而我觉得,如果你在中国如果不能Design In China ,For China (在中国设计,为中国设计),就不可能有更大发展。”
对于金钱,她没有太多的执着,两次离开,都是为了迈向更高的台阶。“我来这里不是为了钱,是希望做好一份事业。”对于同事和老板的挽留,她这样回应道。
“当时在GE的薪水是五位数,非常令人羡慕的数字。我离开海尔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我疯了,离开GE的时候很多人仍然认为我疯了。但是你只有打破原来的东西,你才会有新的东西。”2003年9月,上海桥中设计管理咨询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现为上海桥中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开启了黄蔚事业的又一个高峰。
Always Take Yes For Yes
一路打拼至今,黄蔚的头衔不计其数。她最珍视的,当属2012年Advertising Age(广告时代)杂志评选她为“中国最值得瞩目女性”之一的荣誉。无疑,入选这个榜单的都是来自市场行业的领军女性。
为什么会成功?“做一个有心人,除了‘Never Take No for No’,还有就是‘Always Take Yes for Yes’。很多机会只在转念之间,抓住就抓住了,错过就错过了。”
在台湾竞选世界工业协会理事的时候,黄蔚碰到一个爱尔兰都柏林的市政高层人员。她非常赏识黄蔚,并热情地邀请她前往爱尔兰做演讲。恰好,时隔几个月以后,黄蔚就收到伦敦的产品创新大会的邀请,要前往伦敦演讲。于是,她很快地写了一封简短的邮件给都伯林的那位朋友,表明意思,当天就收到了肯定的回复。
到达都柏林机场的时候,已经是半夜十一点多钟了。那位爱尔兰朋友亲自去飞机场接她。她为黄蔚安排了很多层次很高的接待。副总理和都柏林市长陪同,令她很是惊讶。“当时我就傻眼了,没想到接待规模这么大层次这么高,接待人员也非常多。整个活动,,就是围绕着中国,我是唯一一个主发言嘉宾。”
一如既往,演讲很成功,黄蔚交了很多新朋友。
“Say Yes means Yes,说了就一定要做”,黄蔚摊开双手,直接而肯定,“中国人很讲客气,喜欢说下次来我家吃饭啊,听过了就听过了,也只是客气客气。但我就不喜欢这样,我说来就一定会来的。”
“我不跟你客气!”
Connecting The Dots
“乔布斯说,‘Connecting the dots’,连点成线,你当时种下来的这一个个的点,走的一步一步,你在回头看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点都连起来了。但你当时种这些点的时候,你走这一步一步的时候,你不一定知道它是为什么。”
黄蔚一直在不断地在思考:为什么中国的工业设计公司服务费如此微薄?为什么国外的设计公司可以跟CEO对话,而中国的工业设计师只是跟研发对接,跟企业的设计经理对接?怎么样把设计做到跟CEO对话的这个水准,把设计变成一个战略层面的事情?
转眼间,桥中从创立至今已经十年了。回顾十年来黄蔚的活动,无论是担任国际设计大赛的评委,还是发起全国设计管理高峰会,还是组织非盈利性活动,黄蔚始终坚持着她的理想——对中国的设计行业和中国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有一个正面积极的形象的树立,同时也影响着世界。
“我喜欢思考,孔子说,要每天三省吾身,我就不断地反思我自己过往做的怎么样,怎么样去做得更好。”
“作为工业设计师,我一直在思考中国的工业设计究竟缺什么。如果我有机会的话,我要怎么做才能去弥补这一块缺失的东西。”桥中的创立,旨在架起中国和国际设计资源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提高中国企业的设计管理水平。“桥中、明道、致远”口号的提出,解释了她一直在思考的这些问题的答案。
很快地,她将思考的结果付诸实践。2003年,她在上海发起了第一届“设计管理高峰会”,与高校专家、工业设计公司高层、设计研发教育等等机构的负责人共同探讨新名词——设计管理。
2004年,她联合国内八大设计类高校,共同编译了《设计管理欧美经典案例》,开国内行业之先河,汇集欧美国家一些著名企业通过工业设计创新和科学的设计管理,成功开发新产品的经典范例,解决了国内该方面教材急需的问题。
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理念的传播和倡导。“这些事都是开行业先河的,当时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读物和资料,我就敢牵头去搞一本书,我就敢发起全国性的大会,就是把这些理念先倡导出来。所以,许多人很早都知道我,认为我是前辈,也是这个原因。因为我在年龄上还不能称为前辈的时候,我就在做一些前辈做的事儿。”——黄蔚仍旧“学不会”谦虚,口气是满满的自信。
在她身上,有太多耀眼的光环:她(担任诸多国际国内著名设计大赛中评委,如Core 77、Spark、Pentaward、iF Design Award China、CCTV创新盛典、红棉奖、伊莱克斯全球工业设计大赛等。丰富的大赛组织和评审经验还使得她成为中国年度“最成功设计大赛”的发起者之一;)此外,她还积极“走出去”,广泛参与国际上的各种讨论、讲座,努力树立起中国设计师在国际上的正面形象。许多国际知名的设计学院纷纷邀请她去做演讲。她的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她将中国年轻一代工业设计师的风采展现给了世界。
“我是一个纯粹的工业设计师,能做到这样的境界,我愿意给世界一个影响。我会告诉他们,中国的工业设计师是有独立思想的人,有原创精神的人,甚至是有反叛精神的人。”
作为全球知名的工业设计师,她的理念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与推崇。在桥中承办的2013全球服务设计工作坊(上海站)活动中,参与者都表示,“工作坊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来自不同国家的参与者有不同的经历和见识,从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想法。”
“有人说,我们搞的这些活动,改变了他们对创新与设计转化的一种体验,所以我觉得这很有价值,因为我改变了一些人的想法。能够让他们有新的体验,新的思维方式,更多想象不到的东西,能产生一些影响。对于我们公司也好,对于我们的行业也好,甚至于中国的设计形象也好,我一直是在致力于去做一些事,能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我很乐意去做这些,不管有没有经济回报。”
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样,连点成线,她一路走来播撒下的点点种子,如今已经慢慢渗透,作为一种倡导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而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国工业设计师也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世界面前。
Believe Life Balance
她给两个孩子取名为开开和心心,“这是我的人生愿望,就是开开心心的。我觉得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这一点其实是很重要的。”就在采访前一周,黄蔚才为了家长会推掉了客户的会议。
同样作为设计师的丈夫,和她有许多共同的爱好。两人都喜欢游历世界,到处走走。他们有一个旅行目的地清单,上面都是有待他们去探索的目标游玩地。“我们去印度采风,到处去看一看。我们还甚至有足够的好奇心,去看那些印度普通家庭的样子。”
他们会随时去抓住一些演讲或者出差的机会,去看这个的世界,去看不同的人,去长自己的见识。“财务的成功没有什么尽头可言,我追求的是,这辈子能走更多的路,见更多有意思的人,去看一看这个世界。”
黄蔚也有些自己的小爱好。她对啤酒有很多的研究,钟情于酒文化,但通常只是小酌几杯。最初开酒吧是因为兴趣,她拥有三家名字叫做“开巴”的比利时酒吧。它们的特色在于,供应上百种各色种类的比利时啤酒。而且特别的是,不同种类的啤酒有相对应的杯子。
她一直在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收获。偶尔驻足,常常思考。然而,永不停留。
她说她非常幸福。
“我是很幸运的一个人。我的宗旨是做好事,帮助别人,善待别人。我相信这个世界很善待我,所以我也要善待别人,这样的话才是一个循环。虽然我没什么信仰,但是我非常信仰做一个好人。”